二十世纪的欧洲烽火场景里,波兰与乌克兰曾并肩抗衡沙俄的铁蹄,携手抵御压迫的阴影,然而战争硝烟散尽后,围绕疆域与历史记忆的问题使两国再次落入对立。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俄乌对峙九五配资,曾经的共同敌人把两国推向并肩作战的同盟,但随时间推移,关于往日伤痕的记忆像隐形的绳索,逐渐逼近决裂。强敌始终没有改变,却再难以用笑容抹平彼此心中的创伤。于世界的乱林之中,舔血的敌友也只是算计与伤痕的重复,永恒的伙伴无从谈起。
沃伦之魂像游荡在两国边界的幽灵,始终在风声里盘旋。1943年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对波兰平民发动的大屠杀,导致约十万具尸骨散落在沃伦省东部、加利西亚平原起伏的田野间。波兰方面将这一年7月11日定为“沃伦悲剧日”,以悼念与纪念遭遇惨祸的同胞;而基辅方面却把发动屠杀的组织者 Bandera 视作国父般的人物,甚至树起了他的青铜雕像,以此纪念与政治化历史。
冲突进入俄乌战争后,2023年5月,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邀请原波兰总统杜达共同前往乌克兰西部的沃伦州,向历史上的波兰受害者致以哀悼,并以此为筹码获取波兰的军事援助和未来的成员国身份。泽连斯基在悼念之举中表达对波兰遇难者的敬意与歉意,这一态度在欧洲舆论场,尤其在波兰媒体中获得了高度评价。
展开剩余64%到了2025年8月,刚就任的新任波兰总统纳夫罗茨基提出一项旨在禁止 Banda-era 标志等法西斯符号的立法议案,这在本质上像是在以历史债务为代价进行清算:当乌克兰不愿承认过去的屠杀之罪时,波兰选择以法律手段把历史纠葛转化为现实政治的筹码。
纳夫罗茨基进一步推动通过修订《国家记忆研究院法》,把所谓班德拉主义的符号(例如血红与黑旗、三叉戟徽章)与纳粹主义(卐字)以及苏联共产主义(红星)并列为同类的极权象征,并且规定禁止在公共场域展示、传播或纪念。
在俄乌冲突初期,波兰通过向乌克兰提供武器援助、接收大量难民,巩固了自己在欧盟内部“反俄急先锋”的地位,并为日后重塑东欧秩序埋下伏笔。与此同时,乌克兰视班德拉式的神圣化为动员反俄合力的有效工具,试图通过此记忆动员来团结民众,却对某些极端暴行采取了选择性遗忘。波兰则绕开自身在沃伦地区的殖民遗产,通过法律将班德拉符号西化为克制性的法西斯标签,使国内对经济疲软的情绪得到缓释,并强化外部世界对东欧守护者角色的认知。
当2025年的乌克兰力量开始显现疲态时,波兰对向乌克兰派兵的计划果断拒绝,声音明确:“我们无法与把刽子手捧作圣人之人并肩作战。”这一立场如同在火光下投下的一根火柴:若乌克兰被继续用作削弱俄罗斯的炮灰,波兰便会悄然撤走最后的助力。
发布于:天津市股升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